中风又称卒中,卒中起病急、病死率高、致残率高,是一类常见且高发的脑血管意外。分为”缺血性卒中”和”出血性卒中”,也就是大家常说的”脑梗死”和”脑出血”。
近年来,中风发病率不断增高,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,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。每年5月25日为世界预防中风日,以加强人们认识中风的相关问题,从而有效预防中风。

脑卒中有哪些危险因素?
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血脂异常、房颤、吸烟、酒精摄入、不合理膳食、超重或肥胖、运动缺乏、心理因素等。所以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,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,做到早发现、早预防、早诊断、早干预,就可以有效的防治脑卒中。

脑卒中前兆,如何判断?
说话吐字不清
脑供血不足时,人体运动神经失调,常见症状就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,甚至不会说话,但持续时间短,最长不超过24小时,应引起高度重视。还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、口齿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。

一过性黑曚
突然出现眼前发黑,看不见东西,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,不伴恶心、呕吐、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,一般不留后遗症。

肢体麻木、平衡失调
当您感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,走路不稳,跌跌撞撞,甚至偶尔摔倒时,这极有可能是脑血管被血栓堵塞引起的。平时您还可以做这样的试验:平举手臂,尽量抬高,看看是否能顺利举起单侧或双侧手臂。如果不能,大概率意味着脑卒中杀手已悄悄潜伏进了您的身体。

频繁头痛、头晕
中老年人中风前,会反复出现瞬间眩晕,突然自觉头晕目眩,视物旋转,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,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,是中风的先兆,应及早诊治,防止中风发生。

哈欠不断,昏昏欲睡
研究显示,70%以上的中风者在发病前5~10天会频繁打呵欠。这些小中风症状,一般持续10~20分钟就恢复正常,可反复多次发作。

怎样识别脑卒中?
脑卒中的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出现的口眼歪斜、言语不利、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、行走不稳、剧烈头痛、恶心呕吐、意识障碍等。根据“120口诀”“BE FAST口诀”识别脑卒中早期症状简便有效。
“120”口诀
“1”代表“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”;
“2”代表“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”;
“0”代表“聆(零)听讲话是否清晰”。

“BE FAST口诀”
“B”——Balance指平衡,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,突然出现行走困难;
“E”——Eyes指眼睛,突发的视力变化,视物困难;
“F”——Face指面部,面部不对称,口角歪斜;
“A”——Arms指手臂,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,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;
“S”——Speech指语言,说话含混、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;
“T”——Time指时间,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,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,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。

如何预防脑卒中?
合理膳食、控制血压血脂
血压、血脂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,长期高压血流冲击可以导致小血管的痉挛、玻璃样变性、甚至纤维素样坏死,长期的高血脂则可加速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,促进动脉粥样硬化。

适当锻炼、控制体重
体重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,锻炼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亦有助于控制血压、血糖。

戒烟限酒
长期吸烟饮酒可以损害血管,导致管腔狭窄,促进血栓形成;饮酒量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呈线性关系,饮酒量越大风险越高。

控制血糖
长期高血糖亦可加速血管损害,促进血栓形成,据统计,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是普通人的1.8-6倍。

调节好情绪
保持心情舒畅。不良的情绪会造成人的心率加快、血管收缩、血压升高等,长期的抑郁、压力过大、精神紧张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,增加发生脑卒中的几率。

非药物干预
伽澜健康神经系统疾病综合干预方案,基于神经细胞修复技术的突破与应用,以及结合肠脑轴调节、抗氧化等多靶点干预,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解决,提供非药物的整体解决方案,从神经细胞修复层面,高效、根源性促进神经系统疾病的改善和解决。

时间就是生命,及时、恰当的干预能够尽可能地控制疾病发展,使脑损伤程度降到最低程度,也能为后期的卒中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。再联合早期、持续、正确的康复训练,将有助于更好的恢复患者各项功能,提高生活质量。